感冒祛寒冷病需得用温药治
人体有时很脆弱,比如出汗后吹风会得感冒、睡觉时着凉肚子痛、贪吃生冷食物可能腹泻。而这些病症有个共同点就是,都与“寒邪”有关,都会有怕冷或遇冷症状加重的表现。中医在治疗这些“冷病”时,都会使用“温药”。
1.风寒感冒。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证型,其中风寒感冒在冬季最为多见,典型症状为刚感冒时恶寒发热、无汗、打喷嚏、鼻塞、流清鼻涕等。治疗以疏风散寒、辛温解表的为主,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清热颗粒等。如果风寒感冒后咳嗽症状明显,可服用通宣理肺丸。
2.胃部冷痛。北医院消化内科陈润花博士介绍,经常脾胃虚寒的人在劳累、受凉或吃生冷食物后,会出现胃脘部隐隐作痛,用手掌按压、喝温水或用暖水袋捂肚子都能缓解不适。药物治疗通常以温中和胃为主,如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等。此外,慢性腹泻患者如果腹泻次数多,大便清稀少异味,伴有腹痛、腹部怕凉喜暖,手脚冰凉,用药同样以温中健脾为主,可选择附子理中丸或丁蔻理中丸。
3.虚寒痛经。有些女性痛经时,也有着凉受冷后发作的特点。首都医科医院妇科朱梅副主任医师介绍,这多为下焦虚寒引起,治疗以理气养血、暖宫调经,中成药艾附暖宫丸是代表药物。它主要用于治疗妇女子宫虚寒,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倦怠无力,食少,月经不调,血少色浅,腰腹时痛,久婚不孕。
4.关节寒痛。寒邪和湿邪还会一起侵扰人体的关节。患者时常感到骨节凉飕飕的,屈伸时疼痛加剧,中医称之为“寒痹”。药物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常见如小活络丹、散寒活络丹就属于这类中成药。但要注意,这类中成药多含有川乌头、草乌头,具有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界的小太阳——附子理中丸
据说,唐朝玄宗李隆基醉色于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渐渐面黄肌瘦,身倦畏寒。一次,玄宗偶患睥胃虚寒,症见呕吐、腹泻、腹痛,宫中太医治疗一月未见好转,故遍请名医调治。有位名中医细细查看之后,即在原方下添了一味中药附子,然后便药到病除。其实,后方正是人们熟知的专治脾肾阳虚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玄宗贪欲又少运动,久而久之,导致脾肾阳虚,而附子理中丸正是标本同治,因此获得良效。
附子理中丸,是由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的传统中成药方剂,方中制附子是大辛,大热之品,有大补阳气,散寒的功效,再加入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中医素有“附子无姜不热”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党参,甘温入脾,有补脾益气的功能,白术甘苦温燥,不仅可以健脾益气,还可以燥湿,甘草蜜炙后补脾益气的功能增强,还有调和诸药的作用。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寒邪伤到脾胃或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发冷的病症。现代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可明显增强胃张力及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还有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属中医脾胃虚寒证的都可以用此药治疗。
服用附子理中丸时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者(表现为舌红、少苔)慎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服药期间忌食不易消化食物;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吐泻严重者及服药2周医院就诊。
某男,84岁,住院号。既往慢性胃炎病史,此次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水样便,伴有呕吐。服用藿香正气丸、黄连素、香砂六君子丸及西药胃复安,呕吐止,大便次数稍减而仍稀烂,先后予半夏泻心汤、厚姜半甘人参汤不效,更医见患者腹泻而大便不畅,口苦,口干不欲饮,脉弦左微浮,舌中根部苔白腻,考虑有积滞为病,取辛开苦降合行气消滞为法,患者服后腹胀痛无好转,腹泻反而加重,且出现干呕。
再仔细询问,患者腹胀腹痛但得温则舒、得按则减,虽舌中根部苔白腻但舌质偏淡,脉虽弦但无力且尺脉沉,结合患者高龄久病,考虑为阳虚不运,腐熟无力以温阳为法,阳气得运,则气机顺畅,积滞得消。予附子理中汤:熟附子15g、党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炙甘草15g服3剂,无呕吐,腹胀腹痛稍减,7剂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日1行稍烂,再予3剂巩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