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腹胀腹痛 > 腹痛按摩 > 正文 > 正文

道泽掌灸与穴位详解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6 1:25:31

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穴道疗法对疾病十分有效。

  这已经得到许多人一致的肯定。事实上,环顾四周,我们的身边不乏借针灸、指压等治好病,或使病情好转的例子。此外,因自己亲身体验它的效果,而热衷于穴道疗法的人也不少。

  关于它的医疗方法,不在此多言。但可肯定的是,穴道疗法绝不是骗术,而且很明显地,对于疾病可发挥莫大的助力。

  那为何会这么有效呢?

  这么一问,就是极力夸耀穴道疗法效果的人,也会突然结巴起来。因为,虽然很多人知道非常有效,但并不清楚其真正原因。中国的医学,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穴道疗法的效果。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气血不顺百病生”的句子。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穴道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穴道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通过给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穴道疗法的目的了。

  但遗憾的是,无论听过多少这类的说明,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仍然无法总结出穴道疗法为何有效。听到这些不明原由的气血等名词时,反而觉得十分不科学,甚至怀疑穴道的疗效。这也许因为穴道疗法是中国医学的神秘之一吧!

  穴道疗法对疾病的治疗,的确有极高的效果,这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了,而且,最近也逐渐借科学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结论,简单地说,就是:穴道疗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调整自律神经达到健体强身为目的运动。中医认为体内循环系统发生紊乱,就会生病,而这所谓能量紊乱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律神经平衡失调的状态。

来这商城道泽掌灸

1、掌灸的起源

掌灸疗法起源于十五世纪初,是藏传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法。藏医北方学派的创始人强巴·南杰扎桑精通人体解剖、脏腑结构和针灸、放血、穿刺穴位等医疗技术,很擅长使用温热药物;为此他创立了一套人体局部给药,配合针灸热敷,手掌发功,祛除体内风、寒、湿、热、痛、毒等病症的治疗方法,并逐渐演变成掌灸疗法。

2、什么是掌灸疗法?

掌灸疗法是利用手掌代替灸具,以藏医气血学和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利用手掌的特定温度,将手掌压在人体穴位及病变部位,通过穴位给药透皮吸收,发挥药物功效、热疗和穴位刺激的三重功效,达到内病外治,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各种痛疼有奇异效果。

3、掌灸疗法的特点是什么?

透皮吸收,打通经脉,内病外治,驱风除湿、消肿止痛。

4、为什么掌灸疗法可以标本兼治?

在藏医气血学和中医经络学的指导下,根据某一经络病变,在其传感部位取穴,并利用经络的传导功能来打通经脉,扶正气血,祛除体内风、寒、湿、热、毒等病症,舒筋活络、活血化瘀、驱风除湿,消肿止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掌灸)的主要成份及功能?

(1)主要成份:龙脑、川乌、草乌、薄荷、红花,风仙衣、追风透骨草等十几种中草药。

(2)功能: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6、适用于哪些适应症引起的疼痛?

一、骨骼系统:颈椎病;腰肌劳损;椎间盘病变;肩周炎;关节炎;风湿;股骨头坏死;牙疼;落枕;四肢关节痛;老年壮骨;少年增高;因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偏头痛、头晕、失眠。

二、神经系统: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压力过大;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头晕、偏头痛。

三、内分泌系统: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补肾健脾。

四、循环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加红细胞携氧量;静脉曲张;

五、消化系统:胃寒;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涨气;肠炎;腹泻;

六、呼吸系统:哮喘;咳嗽;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感冒;发烧。

七、免疫系统:活化红白血球;活化淋巴液;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八、其他:跌打损伤;腰痛;肌肉酸痛;乳房肿块;冻伤;醒酒;提神(例如司机);消除疲劳、亚健康;补元气。

7适应人群范围

中老年人运动员驾驶员体力劳动者教师科技人员长期写作和操作电脑的办公室白领

8、使用方法及说明

首先根据疼痛部位大小,把掌灸精油滴少许于掌心,迅速捂在病变关节的疼痛部位,(注意:别漏气,捂紧就好,不用搓,不用揉,捂的越紧,效果越好)药物在手掌阴阳灸的作用下,一经体温,即能产生一股像气针一样很细很强的气流,可以感到仿佛有无数根无形的针刺进肌肉,但并不疼痛,药物的有效成分随气流在病变部位迅速形成包围圈,并逐渐透过皮肤、肌肉、似一层层波浪由穴位向周围发散,将穴位经络打通,直达深部关节腔,浸入发病体,促使其病源化解,局部骨缝产生灼热感,整个过程大约需30秒---1分钟。(每天都可以重复)

用掌灸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同时也给身体补充了元气,日积月累,人体的元气充盈,自然抗疲劳的力量就增强了。

推荐穴位图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

斜等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风府穴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气海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关元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少海穴   定位:曲肘,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主治:多用于心痛、手臂麻木、颤抖的治疗与保健。   劳宫穴   定位:在掌心中,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取穴。   主治:常用于心痛、呕吐的治疗。   中冲穴   定位:在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常用于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及昏厥、小儿惊风的治疗与保健。   神门穴   定位:在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多用于心痛、心悸、心烦、失眠、神经衰弱的治疗与保健。   少冲穴   定位:在手小指桡侧端,距指甲角0.1寸。   作用;常用于心悸、心痛、中风昏迷的治疗与保健。   内关穴、   定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主治:常用于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失眠、眩晕、上肢痹痛的治疗与保健。       商阳穴   定位:在食指桡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手指麻木、中风昏迷的治疗与保健。   肩髃穴   定位:上臂外展90度,当肩峰前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肩关节疼痛,上肢不能抬举、肩周炎的治疗与保健。   少泽穴   定位:在手小指尺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昏迷、缺乳、乳腺炎、喉咙肿痛的治疗与保健。   后溪穴   定位: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常用于头项强痛、腰腿痛,肘臂及手指痉挛痛的治疗。   小海穴   定位:曲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定穴。   主治:常用于颈项肩臂部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肩贞穴   定位:在腋后皱臂直上1寸处。   主治:常用于肩胛疼痛、肩周炎、手臂痛、上肢不能抬举的治疗。   关冲穴   定位:在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合谷穴   定位:侧拳,在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常用于头面部疾患、妇科病、肠胃病及高烧、抽搐、小儿惊风的治疗与保健。   手三里穴   定位:侧腕曲肘,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常用于胃肠病及其手臂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阴陵泉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膝盖疼痛、晕眩、腹水、腹痛、食欲不振、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附件炎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众多疾病治疗时应用非常的广。   配伍:配肝俞穴、至阳穴治黄疸;阴陵泉穴透阳陵泉穴治膝痛。   名解:阴陵泉穴。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阴陵泉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穴。阴陵名意同阴陵泉穴。   公孙穴   定位:在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下缘,当赤白肉际处。   主治:常用于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的治疗和保健。   照海穴   定位:在内踝下缘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带下、子宫脱垂、小便频数、便秘、咽喉干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风市穴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或简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及脚气的治疗和保健。   悬钟穴(绝骨穴)   定位:在外踝高点上3寸,当腓骨后缘。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痛、下肢痿痹、脚气的治疗。   足窍阴穴   定位:在第四趾外侧端,距离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的治疗。   环跳穴   位置: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主治:袪风除湿,强腰通经。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侧及足部。   殷门穴   位置: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之间,承扶穴下6寸。   主治:通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疼痛、下肢瘫痪、麻木不仁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并向下肢后外侧发散。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厉兑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昆仑穴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申脉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太溪穴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人体穴位歌诀-彩图

更多知识阅读原文

整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zhangfutong.com/ftam/5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腹胀腹痛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