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激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今天真气堂安宁门诊儿科医师与您一起探讨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外感“邪气”;
2、饮食所伤;
3、脾胃虚弱;
4、乳母疾病影响小儿腹泻;
5、治疗上的错误。
以上五类原因,其中以前三类为最重要,急性腹泻病儿,多半系由于外感邪气或饮食所伤,慢性腹泻病儿则多半系由于“脾胃虚弱”。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腹泻,其症状不同,治则也不同。
1、伤食型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2、风寒型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湿热型
常见症状有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4、脾虚型
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泄,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症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发白,精神萎靡,睡时露出晴,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治宜温补脾肾,常用健脾益气汤合四神丸。
临床中小儿腹泻亦可呈多样变化性,须辨证得当,运方准确,现摘取病案一例,通过汤药加理疗使其症状讯速改善,比其它单一治疗效果要好。
下面分享一则案例:
案例主治医生:陈晓东
小儿理疗:刘祖英
医案整理:刘祖英
患儿李XX,男,2岁3个月。
年10月25日早上在真气堂安宁门诊就诊,因饮食不节腹泻前来,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两天,流涕,纳差,舌淡苔剥落,脉细滑。
:脾虚失运,气机壅塞。
:炙甘草8g、陈皮8g、紫苏7g、关防风8g、桂枝尖7g、白芍7g、砂仁(砸)3g、炒扁豆12g、茯苓12g、炒白术8g、生姜2g、大枣12g。
:理疗2次,脐贴调理止泻2次。
治疗手法:推五指经,旋推手掌大小鱼际,运八卦,推三关,泻六腑,捏脊通经。
治疗过程:
1:分推十指末端指腹。
2:从大鱼际推摩至小鱼际50次,运土入水。
3:运双手八卦逆时针推50圈,顺时针25圈,手心微出汗。
4:推三关,快速推手阳明大肠经,从列缺至曲池,泻六腑,磨刮内侧尺部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海至阳谷。
5:捏脊通经,向上提捏膀胱经7遍,第五遍时重提脾、胃俞穴。
:经过按时服药配合治疗后,第二日腹泻止,三日诸症均减轻。
:忌食鸡蛋肉以及油腻的,辛辣刺激和寒凉的水果和食物,主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信息导航我们已开通关键字回复功能,在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zhangfutong.com/ftyw/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