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腹胀腹痛 > 婴儿腹痛 > 正文 > 正文

伤寒论条文附方脉浅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7 18:01:35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脉象:

注:刚开始受风,整个脉较滑利不虚,寸脉代而钩。

a.寸脉浮散大,整个脉很流利——脉流利就容易胃中干燥恶心。(以里证明显)

b.三部脉浮——腠理开(以表证明显)——整个脉钩。

前提:

(1)脉不能躁,躁——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数——a.虚数:桂枝加葛根汤。b.实数:葛根芩连汤(关尺弦数)

(2)脉促,关尺脉弦数——葛根芩连汤。

()误下——咳嗽——稍弦——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两寸脉散,关尺弦,中位偏上,嗓子)

()尺脉变虚(下的太过)——a.桂枝加葛根汤:寸散大,关有力,尺空虚。

另:桂枝汤:两寸脉代而钩,整个脉滑利有力,尺肤涩。

躁——加葛根。

虚——桂二越一。

两关前郁——桂枝加附子汤。

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两关前或寸脉浮紧,关尺脉柔软,人迎二盛,脉位浮,脉力浮。

注:桂枝汤,咽干,脉躁,加葛根。桂枝汤加葛根是护尺脉。

解:三部脉都浮,或者只有寸脉浮,病在表。关脉略浮紧,寸尺虚。或脖子,肩膀,胳膊等某一个地方发紧。参看桂枝汤论述。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汤证兼喉咙有痰不多,老想咳嗽。

脉兼有支饮急弦象。

注:见桂枝汤。桂枝汤误下后,两寸脉散,关尺弦,中位偏上,嗓子。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脉人迎二盛或三盛,脉位浮,脉力浮,寸尺脉浮弱(胃气虚),关脉浮紧,或某一部脉紧有力。

注:桂枝汤,关前郁死。

另:表证,两关结,尺稍不足。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脉象,寸脉浮弱,关尺脉有一部脉位浮,其他脉沉,误下脉急促。

可能胸满,可能咳嗽。芍药苦使脉下沉不用,用桂枝去芍药汤。

太阳病误治太久,病人有痰化不干净,表现,早上遇寒风就现感冒症状,咳嗽,流鼻涕,打喷嚏,活动活动感觉又没事的样子。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脉浮紧麻黄汤,脉浮缓桂枝汤,在两个之间还能分出来,稍微紧一点,桂枝麻黄各半汤,稍微缓一点,桂枝二麻黄一汤。

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麻黄汤脉虚,用桂枝汤缓麻黄汤之力。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补虚方——比桂枝汤更浮、阳病——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如寸脉浮微有力,关尺脉软弱,用桂枝汤。但关尺脉极虚,因为感冒长时间误治,表现过敏性鼻炎,后者感冒后期咳嗽,就在寸口脉一点邪气,整体脉非常弱,阳气不足,这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一名起脾汤,让气回来,脉越来越结实。把寸脉微弱邪气去掉,再用石膏固住。如果单用石膏会把表邪气留住。

善后可以用健脾胃药或四君子汤。如果躁一点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沙参、玉竹等。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注:芍药甘草汤的变方:阳明病中位,火脉不是很流利(茯苓白术)。

脉象偏浮,可用麻子仁丸。

另:尺脉代而钩。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用于手脚厥逆。两寸脉不足,甘味药护住内里,辛味药透开结实的关脉,使两寸脉鼓起来,恢复卫气。

芍药甘草汤,阳明脉,寸关结实沉于麻子仁丸,浮于大承气汤,尺脉不足

关脉结实,寸尺脉无力

注:火脉,数脉,有力,偏浮(相对于调胃承气汤)

另:两关结,整体肝脉兼疾象。

解:“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这个阴阳是寸为阳,尺为阴。

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主证:头痛,失眠,做恶梦,甚至月经不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脉象:寸关紧,尺脉空。

麻黄汤证误下,浮位有力,需要解表。同时,有些嗓子疼等阳明症状。用葛根顾护住尺脉再发汗。阳明脉有表证,太阳阳明合病。或者太阳病尺脉虚。小孩感冒吃寒凉药后多见淋巴结发炎,看情况先填尺脉,再用葛根汤。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解:葛根汤的脉,下后关脉堵的结实,有支饮急弦。有点恶心,有表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中风下后邪入阳明或太阴,有表证。

脉象:中风下后,寸关脉浮,按下无力。两关前微结(中位),关尺弦数有力,——阳明或太阴病(咳嗽无痰)。两寸脉稍微结实点,往往在中位,不会太沉。

症状:寒邪入里,表现烦躁,嗓子痛,有汗,拉肚子、咳嗽、喘。不会有痰,有水饮象不能用

颈椎病:葛根用量大25g。火脉不燥,尺脉不足。

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脉象:脉浮紧,两寸脉浮紧或两整体脉浮微有力。内里特别有力、特别空虚不能用。

1、人迎二盛,2、脉位浮,、脉力浮,、表层寒则牢坚象,5、脉比较流利,不躁,6、尺脉不虚。

脉涩,浮位,寸脉代而钩。尺肤滑利,寸脉代而钩。

望诊:面色表层灰白,里面红。

病症:发热、紧疼(头疼、身疼、腰疼、骨节疼痛等),恶风、恶寒,无汗而喘,憋喘感,不是气降不下来。还有些人整夜做梦,梦中与人打斗。

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象:中风脉兼中寒脉。寸脉浮紧,其他脉浮缓;或寸脉浮缓,其他脉浮紧。

解:患者可能同时显示中风脉又显示中寒脉,如寸脉浮紧,其他脉浮缓。反之,如寸脉浮缓,其他脉浮紧。如寸脉紧,关脉软,不能用桂枝汤,也不能用麻黄汤,因为躁动,也不能用葛根汤。这时既要发汗还要把气定住,汗出透邪气。

这时也可用银翘散、桑菊饮、甘露消毒丹等温病方剂。

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主证:咳嗽,痰稀,躺下严重,坐着还好点。表不解会出现全身疼、肌肉酸痛、打喷嚏、流鼻涕,或发热等。

脉象:寸或关前浮脉,关尺脉出现沉潜水蓄象。脉最强有力点在浮位,中位脉变宽缓有力。

寸浮,关尺脉宽泛沉潜有力,最强搏动点在中位,有水气。

水蓄象会出现咳、或渴,或噎,或拉肚子,或小便不利。慢慢温化水饮。

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汤证兼喉咙有痰不多,老想咳嗽。

脉兼有支饮急弦象。

注:见桂枝汤。桂枝汤误下后,两寸脉散,关尺弦,中位偏上,嗓子。

解:桂枝汤误下,寸脉有表症,关尺脉是弱中带有一点微微的弦急(中位偏上),不能弦急得太厉害,弦急太厉害,我们该用实证的射干麻黄汤。微微的急弦是虚证,水饮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脉象:人迎二盛,脉力浮、表层紧,脉位沉(不是表证,大青龙),兼数则热烦象。

主症:外力束缚,内里抗争的热。

望色:只有颧骨处一点微红。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脉象:脉寸关中上位沉紧,涩不流利(寒)不慢。脉中位,沉迟有力。

6.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寸脉浮略紧,关尺脉虚,整体脉虚数。

寒邪入里浅,喘咳,有汗,痰微稠较多,不是黄浓痰。流感后,小孩咳嗽湿罗音,脸不会憋的发红。麻黄配石膏止虚汗很好。实汗不可用。

石膏味辛凉,上品。单用石膏从里到外凉透。

麻杏石甘汤使虚软无力的数脉,变得宁静有力。

喝药同时不能配合任何清热解毒药,不能吃肥腻物、牛奶等避免生痰。

善后吃些健脾胃的如莲子、山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小剂量巩固。

注:汗出,尺肤涩,脉数(躁)而虚,有时有力(弦),有时无力(即代脉),整体脉在土位,咳声痰浊粘稠(因火灼伤津液)。脉有力的话不用麻杏甘石汤,也不用下法。

6.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脉象:苓桂术甘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汤:两关脉代而钩。

另:两关脉代而钩,整体弦缓(土脉中位偏下)

解:“脉结代心动悸”也可用桂枝甘草汤,脉比炙甘草汤要浮一些,脉往下按按也不至于这么虚。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脉力浮,脉位不一定浮,支饮急弦象。

某个地方或嗓子或胃胀,或头胀痛,或腹胀满,或四肢胀痛。

这是寒凝痰结,虽有气滞,用枳实等降气可缓解一时,降气不解寒,气滞还会再来。关键在散寒痰,痰散开胃就不胀疼了。人总紧张,胃就不好。

生气造成的胀满是动则为痛,脉搏起时快到顶缓,用小柴胡。支饮急弦是脉搏起时缓到顶有力,化痰。

脉象越结实用药越重,煎煮时间越短。脉象越虚弱用药越轻,煎煮时间越长,药劲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与真武汤相似,真武汤附子、芍药、生姜比较重,在里头动起来。

苓桂术甘汤茯苓从表上利水,白术从肠胃内里动、利水,相对比较轻,水饮比真武汤浅。

真武汤是脉浮紧,按到中位偏下才有水饮象。

苓桂术甘汤是按压不到一半就感觉有水饮,过了一半,脉就变空了。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脉象:寸关尺脉沉紧不浮,或某一部脉拘紧,一般都是关脉。

主症:紧痛、虚痛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脉稍微会滞涩一点的烦躁,需要扶着正气(党参)扶着正把这个寒给它散开。

干姜附子汤脉流利,茯苓四逆汤脉偏涩,寒包火。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脉象:阳明病脉很燥,阳明脉,两寸关脉躁,脉数,滑数

解:阳明病脉很燥,而且津液很亏虚,表现烦躁或胃里热。用调胃承气滋阴,润津液,降火气。大便变软,不会大泻下。适用更年期火气大,总发火,灼伤津液,津液亏虚,通过喝水,加强水液吸收。也可用增液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中位土脉,脉有力而涩(不迟),有水饮(跟是否脱水没关系),表现为四肢沉重,嗓子干、粘、疼、有痰,头昏沉等。(阳气不足以化水饮,从小便解)。

另:中弦有力。

寸缓关浮尺弱

解:寸缓关浮尺弱。感冒后心脏不舒服,(捣碎多泡会,开水煮10分钟)。

主证:口渴小便不利。感冒后心脏不舒服,认为是心脏病,心动悸。

散剂煎药5分钟即可,服五苓散需要多喝热水。

方剂比较

中位微沉用苓桂术甘汤。中位稍浮、口里发粘用藿香正气汤;四肢沉重用茯苓甘草汤。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苓桂术甘汤是脉沉弦,水饮。苓桂姜甘汤比苓桂术甘汤稍浮一些。

注:尺肤饱满,两关脉代而钩,脉上浮一层湿气。从小便解而不伤津液。

注:两关脉堵,带弦象,偏浮,表现心下悸,一种水饮象。(真武汤和附子理中汤也可以治疗)

7.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两寸脉比较结实。

另:关尺没劲,四五动偶一动有劲。

另:两关前特别有力,关尺特别无力(代)——兼数——短气——栀子甘草豉汤。

关前微结兼代——关尺脉迟+干姜。偏阳明脉,太阴也可以用。

关前微结兼代——关尺脉虚数+甘草。偏阳明脉,太阴也可以用。

关尺脉虚,两寸脉实,(与下焦蓄血脉象上下相反)。上焦郁滞,不是脏结。阴病阳病皆可用。

关尺脉非常虚软,人会没劲,加甘草12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脉象:寸脉浮兼有支饮急弦象,关尺脉没劲。

或感冒后期,或嗓子有痰。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两寸脉浮结实,至数快,关尺迟,

用药温一下(不是仲景原意)。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脉象,人迎二盛,脉力浮,按下一半时还有力,水蓄象,关脉最明显。

面色灰白,里黄黑。

温动化开。

附子生姜从里温散。

芍药苦降。

茯苓白术利水。茯苓淡味,“通阳不在温,在利小便”通畅阳气不在温,在于利小便减负。

浙白术比较疏松,孔多,掰开有油性,尝尝微苦,淡淡气香、冲,动性较大。麸炒白术,香气散失,气缓,表黄焦苦,健脾化湿。李克绍灶心土炒白术治疗脾胃极弱,久治不愈。

正确用法让真武汤带动正气小跑,化开水饮。不正确用法加大剂量,附子到50克,就变成壮阳药。少火生气,状火食气,状火一过性亢奋后,人就会更虚,再吃就废了。

用真武汤尺脉不能虚。

脉位不同会有加减法,脉位浮、咳嗽,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水饮所处部位不同也可加减,如在胳膊肉跳,胸部心悸,可以加肉桂。加以疏导让真武汤作用在需要的地方。

8.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脉象:脉沉有寒,脉位沉,表层有拘紧象,脉管里头无力。

主症:人没劲,不愿动弹,浑身冷,手足冷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9.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脉象:脉沉细比较紧

(1)少阳病,浮中沉都有,两关脉不太结实或稍结实,关尺沉弦。

(2)太阳病、阳明病,关尺脉沉细(有力)。

()阳明病,寸脉散大,关尺比较沉弦有力(血弱气尽,腠理开)。

柴胡劫肝阴,用多了人会躁。如果舌苔比较红没有津液,改用逍遥散,柴胡6,炒白芍9,炒白术9,炙甘草6,茯苓6,当归6,薄荷1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甜中带苦带辣,缓动,标准的补法。阳脉涩阴脉弦,《平脉法》中“脉浮而紧为弦”,浮加紧为弦,所以张仲景的条文,如“阳脉涩阴脉弦”或者“脉阳微阴弦”,这个阴弦都是指在浮位当中有点紧。太阴病处于消耗状态,整个脉无力,内里虚弱,不愿吃饭,经常肚子疼拉肚子,心慌,或有流鼻血,手足烦热等。常见于小孩感冒后期,长期淋巴结发炎,还有很多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如果整个脉很浮大空,小建中汤加黄芪。

虚劳脉软无力、缓,虚证。不管是阳病还是阴病,只要是脉浮芤,而且表层有点硬、革,这个表层硬说明这个脉一直在往外消耗,脉不数,尺脉不太空,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脉象:如果寸脉不浮,关尺脉也沉,脉位沉,脉力浮,热结,用大柴胡汤解开。

10.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下实的作用。生气太猛郁里实,左关脉特别结实,少阳脉,比别的脉都结实.

另:少阳脉,左关脉比较结实。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脉象:两尺结实堵

注:左关紧——血蓄膀胱、脉躁、滑利。瘀血。

另:尺脉紧而有力(下肢无力)。另:尺紧脉沉。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脉象:络脉病。关前一分塌下,脉比较急,偏沉,关脉浮(不是脉位浮),鼓起个小包,浮虚,按下无力,整个脉比较沉

注:少阳病,脉非常沉,沉到骨头才能摸到。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络虚经虚

注:王超用常山代蜀漆,土脉。若桂枝去桂加常山龙骨牡蛎,肝脉。

11.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络虚经实

注:脉滑利,双关代而钩,尺肤涩而饱满,经络俱实。欲作奔豚,气上冲之象。

备:脉滑尺肤涩而饱满——经络皆实——泻经泻络。

——桂枝加桂汤——桂枝类的方药(温性的通经药)。

——特实、破瘀血:水蛭。

是内里正气上冲与络脉虚的表未解对抗,先解寒再濡养。脉象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相反,脉有力,比较滑利,只有关脉是中风象浮缓,其他脉结实,会出现食管反流症。很多精神类疾病都是这个表邪不解。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络虚经虚

解:阳病,寸脉浮弱,其他脉无力,脉虚用矿石类固涩。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12.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注:抵挡汤和桂枝茯苓丸:右关紧(双尺紧),下焦(涩、头痛)。瘀血。

另:尺脉沉紧。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解:也是两尺脉结实,寸关较无力,但是脉涩。比桃核承气汤和缓。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解:寸脉浮关脉沉紧,脉象比较安静不躁,“项亦强,如柔痉状”,脖子发紧,跟柔痉一样的感觉。或有胸闷,头晕,厌食等,用大陷胸丸。不管是水蓄,支饮,还是寒,都可以用大陷胸丸。如果再加上动则为痛的动,正邪相争非常剧烈,就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用多之后,病人一般不虚,随着痰化开,脉非常有劲。再用多都能上火。

肝阳上亢或叫肝火上炎的血压高,有些血糖高,效果也好。

肝脉弦(两关脉沉紧弦)两寸脉鼓起个大包,后世认为这是肝火给顶上去的,开镇肝熄风汤,给静下来降下来。用化痰加降气的药合到一起治疗。还可以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如果脉里气非常有力顶着用大陷胸汤,脉气比较和缓用大陷胸丸。如果寸脉没解开,尺脉虚了赶紧停药,不能硬攻。如果寸脉表层坚硬象解开,关尺脉较有力,已好大半就可以停药。如表层还一点坚硬用四君子加枳壳、陈皮、桔梗等平和的药调理一下善后。这种攻罚之药十去其七就要停药。

注:大陷胸汤和丸的区别是看脉躁还是不躁

主证:还没摸到就喊疼,拒按,疼痛面积大。

1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

注:如柔痉状,脉浮滑。脉中位特别有力,关前结实,大陷胸汤。

另:寸和关之间,心下有结——结胸、痞(阴精、阳结)

关尺中位弦而有力(稍浮)——弦是那种偏硬、偏紧的弦(三阳病)

稍沉——十枣汤。

偏沉——大柴胡汤。

1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注:脉浮滑,小陷胸汤。

另:两关前有点堵,浮滑。另:左关郁。

另:相对稍浮,浮而滑利,且不太实——实用大陷胸汤。

1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即小柴胡汤加桂枝。

(1)少阳脉,但较浮,说明脉比较空,浮而无力,小孩会不爱吃饭。

(2)如阳明病,两尺脉开了,有表证的小柴胡证。如小孩咳嗽,少阳脉兼有表证,用柴胡桂枝汤。

另:少阳脉又浮一点。小柴胡又有表证。

另:若用小柴胡则劲往下走了,用桂枝汤把它托起来。

1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脉象:本少阳脉,误治后,少阳病,误治后,尺弱,脉涩,仍在少阳。

1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脉:双关前郁滞有结,关前郁滞也会随整体脉的浮沉而浮沉。脉沉

脉:关尺脉沉略紧,寸脉浮,按压没有明显的抵抗感,较柔和。关前堵着。

证:可能表现为嗓子难受,总想咳嗽,或平躺下咳嗽,常见胃炎、胃溃疡,吃饱饭不消化,堵得慌。疼在胃口,正心下。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脉:双关前郁滞有结,关前郁滞也会随整体脉的浮沉而浮沉。脉浮涩,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脉:双关前郁滞有结,关前郁滞也会随整体脉的浮沉而浮沉。脉浮涩兼迟,怕冷,附子泻心汤。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脉:双关前郁滞有结,关前郁滞也会随整体脉的浮沉而浮沉。脉中位有力,痛在双胁下腹两侧,生姜泻心汤。

寸关尺脉都兼着沉潜水蓄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脉:寸脉有痰,关脉虚无力,尺脉也无力。上面有火下面比较虚。

双关前郁滞有结,关前郁滞也会随整体脉的浮沉而浮沉。脉关部虚,甘草泻心汤。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注:左寸或左关代而钩(这部脉浮大)且兼浮,以虚为主,脉不能涩,应滑利(阳明病),脉躁去半夏生姜。

另:左寸脉盛,三阳病,有喉咙局部症状,整体脉偏虚(左寸代而钩)

另:阳明病,左关前一分稍大且较虚。

咳后期,早上咳几声,不治也可愈。

寸脉鼓起小包,脉位中,表层有一点劲,按压不到中间就没劲了,关尺脉虚按压没劲。寸脉还有一点痰化不开。表现长时间咳嗽但不严重,或者嗯嗯的清嗓子。

还可以用四君子汤(党参12、白术6、茯苓6、炙甘草)加旋复花克代替。或加桔梗、枳壳降降气。

吃滑药脉滑利,吃寒药脉涩。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两寸脉特别紧、特结实——喝凉水止吐。

另:两寸脉特别紧(中位有一个豆样的结)——其余脉不是很有力——当吐之,喝凉水能止吐——不能躺下,躺下拉水,效果不好。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脉象:太阳浮紧脉,或者有表证或无表证。或少阳脉,寸脉有表证。关尺沉位有力,滑利不涩,说明有火气,内里有瘀滞。

方解:黄芩使气快速往下降,加上芍药降气,解开沉而有力的脉。这个情况还可用大柴胡汤带大黄。黄芩汤劲大,中病即止,多则伤中气。

备:阳明,火象,有郁滞,应有利——方力量大,不能轻易用。

解:黄芩汤脉加上两关脉有点弦急,明显比寸和尺脉结实,但不是很结实。

17.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脉中位涩,黄连汤。被误治脉变涩,所以去黄芩加肉桂。

另:两关前结。另:比泻心汤偏涩。

另:阳病多,阳明,阳病兼涩。

17.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脉象:脉位偏沉脉力浮,虚而涩

.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阳明病,尺虚,表有热里有寒,用白虎汤寒凝的方法把气固住,里头就会热起来。知母、黄柏——清虚火的绝配。

另:不能有表证,尺脉空,寸关有力。

虚——加人参(钩);更虚——竹叶石膏汤

解:“伤寒,脉滑而厥,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病机点:1.脉浮滑。2.表热里寒。脉滑,洪大象,这个浮滑应该是“数则热烦”。如果表热里也热,寸关尺脉都应该浮滑洪大有力,里头无寒象。这时该发汗发汗,该清下清下。表有热,脉浮滑,表现为头热,手足心热等这些外热。那么里有寒怎么回事呢?因为这病人尺脉是空虚的。病人会表现出不愿意吃饭啊,或者是各种各样胃口不好。尺脉空虚再开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的药,尺脉承受不了,吃了会拉肚子,火气却泻不下来。误下可能导致尺脉虚,脚冰凉,手很热。白虎汤用寒凝的方法把气固住,里头就会热起来。白虎汤不是泻药。吃白虎汤拉肚子因为脉涩,脉涩微有寒,脉拱不动,再用石膏脾胃运化不了,就拉肚子。知母只清气分,轻轻地疏透寒。知母、黄柏是清虚火的绝配。

“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两关脉非常结实,阴阳气不能相接起来,产生厥。两关脉滑,尺脉也滑,关尺有力或者尺脉有没有力都行。沉滑,里热象。阴病不能清下,不是脏厥。阴病,更年期一阵阵出汗,口干舌燥,胃口特别旺也有胃口不好的,说话没底气,人消瘦。脉比阳病偏虚。有火气,说烦就烦,闹更年期。吃激素的人,脸红润,脉洪大,浮滑,不能用白虎汤。粳米用东北大米,使石膏更有效留住。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厥阴病,脉滑,脉很滑利,像一个火一样,从里头,从根上就有力的火,是真的火。朱丹溪分成君火相火,君火是很有力的火。但是这个火在里头郁着发不出来。病人却说手脚冷,手脚疼或者关节疼等,表现出厥。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需辨证。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表有寒里有热也是白虎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中位,脉结代,心动悸——脉率不能少于70下,少于应先用当归补血汤填一下。也可用酸收,附子只能顶一时,不治本。

另:阴病,代。脉代,彻底的气衰。代:气衰,一会有力,一会无力。阳病代考虑解邪,阴病代直接补正。这是补的方子。

另:土虚,兼涩兼代。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脉象:阳明病,脉非常洪数,阳明脉,两关尺脉结实沉取有根

小承气汤解:降气的。阳明病,脉洪,但没有那么大火气,轻轻地气滞,气在这郁着。与大柴胡加上大黄效果相似,都是把内里瘀滞的气给降下来。阳明脉,两关脉结实偏浮中但无根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脉象:少阴脉,脉不浮较沉,有火象(勾数)。

注:脉滑利,尺肤涩,兼代而钩(数为虚数)尺脉有点虚——不能直接利尿,要用阿胶顾护尺肤——经虚络满。

尺肤涩而饱满——水饮,

尺肤滑而饱满——瘀血。

另:寸沉,关尺滑大硬。

2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解也。

2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阳明脉,浮弦紧偏数,尺肤滑数饱满——土脉偏浮,头出油。

另:弦数、中位、尺肤满。

2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脉象:关脉中位沉紧弦郁堵(关不能浮),尺脉不虚,不上寸。到达寸部才塌陷(阳明病误治引起少阳病)

阳明脉:阳明脉,关脉很结实,不是土脉,中偏沉不能浮,尺脉有力。(关尺脉很沉紧有力,就是关脉最紧,尺脉不是那么紧,关脉最紧上不来寸)

少阴脉:关尺沉紧有力,两关脉郁堵,不上寸。尺脉不弱

厥阴脉:脉沉弦细有力,关脉有力,尺脉最有力,不上寸(厥阴病瘀在里头)

注:若尺脉虚素体弱不能用。只是寒,没有热郁。

解: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病被下,关这个地方有寒,束住他了,想解解不开,堵着想通通不开,里头烦得慌。两关脉往往比较浮紧或者比较毛一些,尺脉空。如果脉位沉紧要用附子之类。

厥阴病脉沉弦细关尺有力,到寸脉顶不上来了,瘀在里头,他一下就通开。

吴茱萸汤是两关脉或关脉前后寒凝象,寸尺微浮,按下有力,按到底则无。如压到底仍然寒的话,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快到腑病之前那种寒,脉很沉,很结实,阳病。(茯苓四逆汤)

吴茱萸:辛温,辛冲。有推倒墙壁之功。能深层穿透皮肤吸收。贴脚心能把火气引下来。治疗里寒无根。先用热水洗一下再用。

2.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藿香正气汤):浮位的温邪。淋家不可发汗,从小便解。

解:“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茵陈蒿汤是湿热偏表一些。这个是湿热在里。脉非常沉,脉位沉,急弦加热烦,有点数。右寸脉大而结实。

连翘:味甘寒平。青翘没打开,很重,清热解毒劲强,治嗓子疼,疮家圣药。打开之后治湿热非常好,因为它比较轻,清里头湿热,他是往里走,让里头气动起来。麻黄在里头动一动,连翘赤小豆把这个湿热气清一清,桑白皮枣姜把气动起来,苦味把气降一降,把湿热去掉。

26.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脉象:太阴脉,脉位中或沉,脉力强有力点偏浮。尺脉不能虚。脉微紧,不能汗解。

注:太阴病,较桂枝加芍药汤结实加大黄。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附辛是少阴脉,双手脉偏沉且无力,两寸稍散大,尺肤滑。

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注:麻附辛和麻附甘都是中寒证,一实一虚,一脉无力,一脉有力(根据有力无力判断)

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脉象:少阴脉,脉浮数

少阴病,关前稍微高一点(太阴脉),脉又滑利,一般就用黄连阿胶汤,或者稍微引一引就行。

另:两寸脉上逆,数、代——一般在中位,土脉(太阴脉)

另:太阴脉,土脉稍弱,寸脉上顶。

另讲:脉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一般是太阴脉快到少阴,但无太阴病表现。脉细较沉,关尺虚,土脉又兼代(代为气衰)。

另:是太阴转少阴的那个状态,稍躁一些。通过右寸和右关的感觉。

解:少阴病治疗大法是温,但是病人烦躁不能温。第一要让病人安静下来,第二不能把这个火清下来。用苦药把他敛下来,在用甘偏滋腻的把火气黏住。“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脉浮数。

治疗后世所说的肾虚,比六味地黄丸好使多了。老寒腿有很多就是久治不就是少阴病,或者是长久的腰疼,气顶上光热,气血在底下是空的。因为少阴病它起于末梢嘛。

黄连:苦寒。苦敛的很静,所以是个很好的治拉肚子的药。

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甘缓的补,五畜为充,能使整个皮肤变得非常充盈。

0.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脉象:少阴脉,浮紧无力、内空虚(比真武汤浮);真武汤,少阴脉,中/沉弦有力。

主症:后背怕冷,浑身没劲。手脚冷,手脚关节疼。病人虚甚,附子减之。

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脉象:少阴脉,脉无力,兼支饮急弦象。脉管的表层明显的弦象,里头空虚,像毛脉的感觉。

注:尺脉弱且钩、尺肤涩(寸尺脉往往也代而钩)

另:脉下部有代象,理中汤下无代象。

另:尺脉弱而弦无力——理中汤。

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脉象:少阴病,在两关前面或两寸脉有点火象

解:“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少阴病,脉有点火象,在两关前面或两寸。

方剂比较:

如果火象沉一沉,我们可能开个黄连阿胶汤。

如果再沉一沉我们可能开个猪苓汤。

如果火象中微微兼有点支饮急弦象,病人会表现出咽炎,嗓子疼,总有痰,加桔梗。

甘草

味甘平。党参甘缓容易燥,生地甘缓容易凉,甘草甘缓不凉也不热。

桔梗汤脉注:少阴病,弦,有痰。若不弦用桔梗会恶心。

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脉象:少阴脉,浮芤无力,三脉空,整体脉虚弱

虚弱脉,溃疡。

解:“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脉,浮芤无力。嘴里可能有溃疡,咽中伤。话多或大声把嗓子伤着是消耗脉,整体脉虚弱,这个脉往外扩的很厉害很空虚。

把半夏、醋、蛋清、蛋壳一起煎药即可。

1.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脉象:少阴脉微浮加上急弦象

少阴脉,整个脉沉紧有力,沉弦有力,有瘀堵

脉沉紧有力,沉弦有力,土脉,咽中痛。(比真武汤浮一点)

解:“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就表现出颈部堵的慌,局部肿大,这个咽中痛有点类似扁桃体肿大,觉得咽中有个东西挡着,甚至一吃东西的时候觉得这地方疼。少阴脉微浮加上急弦象。一摸脉少阴脉,咽中痛,半夏散及汤能把他化开,稍稍含咽之,堵的慌,化开就不疼了。

半夏散及汤的少阴脉,整个脉沉紧有力,沉弦有力,有瘀堵嘛,整个脉是瘀堵象,表现出扁条体肿瘀堵,脉也瘀堵。

1.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脉象:沉弦细有力的脉

另:太阴或少阴病,关尺沉弦细有力(肝脉沉弦),不用于厥阴

主症:内里郁——口干舌燥,肚子疼、胀,肠鸣。(一般不会有水气)

解:假如病人本来脉象在浮位结实,你用一些攻里的药,或在沉位结实,你用些攻表的药,反正最后你虽然舒肝了,病人有效,但是没好。久之,这个病落下一个病根来,再长久了之后再疏肝效果就不好了。病人生气受寒之后,久治不愈,用四逆散。

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脉象:厥阴病,两关脉结实堵(胃里堵着中焦郁热,),沉取无力,寸尺弱。(乌梅一敛,慢慢通开)。若尺脉足用当归四逆汤?

如果两关堵得特别结实,乌梅丸冲不开,可以用吴茱萸汤。

主症:内热外寒——胃里热,手足逆冷,烦躁,泛酸。(手足冷,手心热)

用方要点:莫名其妙的咳嗽,更年期的一阵阵烦躁,或胃食管反流,烧心,厥阴病脉,尺脉虚。

9.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象:

厥阴病脉较细,脉细欲绝,但是特别虚。特别有力加吴茱萸、生姜。尺脉不虚。

厥阴脉(脉虚而有郁堵),关尺微微结实,多土脉

解:厥阴病脉较细,边温补边通。如果特别有力加吴茱萸、生姜。脉细,气血较不足。如果厥阴病,手足厥寒,也是脉细欲绝,但是特别虚,可用真元饮。

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脉象:厥阴,脉细空虚,关脉微紧。

若有久寒,关脉沉紧有力,加吴茱萸生姜(关脉紧实)。

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5.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脉象:厥阴病,寸沉迟弱,尺非常虚或无,关有结但很虚。

厥阴病,偏虚,关部郁结很虚,寸尺不足。(代而钩:偏虚的阴病用麻黄升麻汤;阳病用点石头药。)

主症:嗓子疼或拉肚子,咽喉不利,下利不止。

解:“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痢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六七日,脉象非常沉。厥阴病,经过蹂躏到最后阶段,脉象极虚,脉形很沉,只有关脉稍微鼓起一点还很虚。

这种极虚状态,患者常见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精神衰弱等,很多肺痨的病人,肺结核也这样。有人说这可以大剂量的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啊,如果这样一补就废了,一补就郁死了。补之后就上火,虚不受补。这种情况第一不能让病人把气耗散掉,第二慢慢的敛住了,再慢慢的动起来。煮20分钟,分温三服。

方剂比较:

如果关脉鼓起结实有热,开白虎汤。

如果关脉中位沉弦,有痰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脉:①厥阴病(气郁在里、火郁),②两关脉郁堵、沉位结实,兼寒则牢坚象(寒凝),③寸和尺都比较虚(寒格上下不通)、脉涩(是否尺脉郁火?)

另:阳明病,脉涩,两关脉郁而有力,在沉位。

另:右关脉郁堵,整体土脉。

另:尺不足,在阳,脉涩。

病机:厥阴病,火郁于内,中焦寒格,上下不通,直接开通。黄芩黄连偏于清下焦,沉位的郁,干姜辛温散寒,党参运化。

解:“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厥阴病,两关脉被堵住了,成了寒格上下不通。厥阴脉,两关脉很结实,寸和尺都比较虚,兼有寒则牢坚象,个别人还兼有痰,寸和尺都比较虚。这时不能用四逆汤,用了火发不出来。病人表现出反反复复的咳嗽,咳嗽白痰,寒证。有的人会头疼,有的会咽炎,有的胃痛,各种各样,其实就是久治不愈的一个寒在那凝住了(里热)。用干姜芩连汤。

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6.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6.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脉象:

阳明脉,两关结实,右关特别结实。

厥阴脉(阴脉),关尺脉比较沉结实,钩数有力。(三阳——白虎汤)

主症:大便不通,不爽,大便粘。

解:“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下重,湿或痰饮或水饮象。如果虚的很厉害,可以用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汤之类。

白头翁汤不算下热,他就是把热给凝住了,白头翁汤一般都不泻,白头翁汤不能使人泻利,一般不是脾胃虚弱的人吃白头翁汤不会拉肚子。

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7.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8.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8.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9.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脉象:脉中位弦涩,尺脉空虚,里有寒。其他情况下的尺脉虚绝不能用理中汤。

另:太阴病,尺虚。

a.太阴脉把尺脉下虚了——理中汤(太阴脉,尺脉虚)

b.只有他有寒,脉是涩的(中焦堵时,脉不涩),不流利,而且尺脉空虚(往往两尺都不足)

理中丸加减

a.中焦一种弥漫的湿象——生姜。

b.中位偏浮——悸——加茯苓。

c.尺虚——理中汤加附子。

d.尺脉特虚——加人参。

e.腹满——两关脉堵,且是钩象——去术加附子。

方剂比较:

A.寸关中弦(土脉),尺脉弱——理中汤。

B.中焦不运化——尺脉弱——苓桂剂。

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白虎汤基础上(不能有表证,尺脉空,寸关有力),更虚用竹叶石膏汤。

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zhangfutong.com/yeft/645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腹胀腹痛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