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又拉肚子?
别慌,儿科医生来支招
天气逐渐寒冷
有一大波疾病在“蠢蠢欲动”,
腹泻病就是其中之一。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尤在夏、秋季节高发,本病可由多种因素和病原菌引发,常发病于6个月~2岁的小儿。
主要特点为排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儿腹泻的种类
根据腹泻病因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腹泻
肠道内感染:主要有明确的致病菌感染,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弯曲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等),还有真菌、寄生虫。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肠道外感染:患有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急性传染病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此外,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也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
一般与饮食因素有关,比如喂养、辅食添加不当等;过敏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海鲜过敏等)、乳糖不耐受、消化不良等;此外还与气候因素有关,比如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诱发消化功能紊乱。
通常,病毒感染的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并伴随呕吐;细菌引起的腹泻呈粘液、脓血便。
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9月以后出现的蛋花汤样腹泻,考虑是轮状病毒肠炎,此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孩子;夏季发生的腹泻常与饮食不洁有关,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幼儿园学生集体发病,除了食物中毒,还可能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暴发高峰多见于寒冷季节。
根据腹泻病程长短,腹泻还可以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以内)、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以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加强防护、预防和纠正脱水、预防并发症为基本治疗原则。
1)恢复饮食
保证营养供给,补充疾病消耗,满足生理需要。
根据患儿腹泻程度及食欲进行饮食调整和恢复,饮食上应由稀到稠、由少至多,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食物。
一般情况下,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小于6个月患儿,可继续喂养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大于6个月者应给予日常饮食(如粥、面条、烂饭等,可给一些新鲜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避免不易消化的食物。
特殊情况:腹泻严重或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4-6小时,适当补充水分,尽早恢复饮食,以免影响儿童的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乳糖不耐受者可选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牛奶蛋白过敏者可选用部分水解奶粉、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2)积极预防及纠正脱水
轻到中度脱水推荐采用简便、有效、安全的口服补液盐(ORS);中、重度脱水,如孩子尿少、哭时少泪水甚至无泪、皮肤干燥、弹性差等,建议实施静脉补液。
另外,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腹泻病患儿的临床预后,减少腹泻病复发。若出现惊厥、手足搐搦等症状,需补钙、补镁治疗。
3)药物治疗
是否使用抗生素,取决于导致腹泻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以免导致儿童的肠道菌群紊乱、加重腹泻或迁延不愈;病毒感染的腹泻则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注意抗病毒及补液治疗。
此外,可选用蒙脱石散(思密达)保护肠粘膜,选用肠道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注意:多种抗生素均对微生态制剂活性存在杀灭或抑制作用,不可将两者同时使用!
4)加强防护
做好臀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可涂抹护臀膏,若已经有红屁股,可涂抹鞣酸软膏;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
青医院儿科
—
作者丨韩盼盼(儿科)
编辑丨魏青
审核丨于兆海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zhangfutong.com/yeft/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