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D指异常排便(按天数计算)中1/4为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的6或7型,且1/4的排便为1或2型;
IBS-C指异常排便(按天数计算)中1/4为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的1或3型,且1/4的排便为6或7型;
IBS-M指异常排便(按天数计算)中1/4为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的1或3型,且1/4的排便为6或7型;
IBS-U指患者的排便习惯无法准确归入IBS-D、IBS-C、IBS-M中的任何一型。(如下图)
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而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研究认为,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低度炎症、精神心理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IBS的发病。IBS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必要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建议中国的IBS诊断标准如下:反复发作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具备以下任意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相关;②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伴有粪便性状或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拟诊IBS后,必须考虑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并一定排除报警信号。《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提出IBS的警报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夜间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非刻意体重减轻、结直肠癌和炎症性肠病家族史。对于报警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出相应的排除,如结肠镜、腹部超声、CT等。IBS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强调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避免危险因素及调整生活方式、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利进行IBS诊疗活动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石。其次,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因素,尤其是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对改善IBS症状有益。饮食应选用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腹胀、便秘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一些产气的食物,比如说奶制品、豆类等。对于腹泻为主的患者,应控制含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避免摄入咖啡因、乳糖。药物治疗的分类心理治疗对部分IBS患者有效,行为学指导与认知治疗也是IBS治疗的必要环节。而药物治疗可大概分为以下几类:1、解痉剂:常用的药物包括匹维溴铵、奥替溴铵、阿尔维林、曲美布丁等,肠道平滑肌解痉剂可改善IBS症状,对腹痛的疗效明显。2、止泻剂:洛哌丁胺为人工合成的外周阿片肽受体激动剂,可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抑制肠蠕动促进肠道水电解质吸收,通过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缓解排便失禁。研究显示洛哌丁胺可显著降低腹泻性IBS患者的排便频率,增加粪便硬度,减轻排便失禁症状。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可吸附消化道内的气体、毒素,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吸收功能,减少腹泻型IBS患者水样泻和粘液便的排便次数,降低排便不尽感频率,且对腹痛和总体症状的疗效均显著。3、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除利福昔明外,其他抗生素如新霉素、诺氟沙星等亦可缓解IBS症状。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肠道炎症,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4、渗透性泻剂:聚乙二醇散通过在肠腔形成高渗环境,促进肠道分泌,从而软化粪便、加快肠道传输,可显著提高便秘型IBS患者的自主排便频率,降低粪便硬度,有效缓解便秘症状,但不改善腹痛、腹胀和总体症状。5、促分泌剂:包括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和选择性氯离子通道激动剂,通过激活肠上皮细胞相关离子通道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可明显改善便秘型IBS患者的便秘、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和总体症状。6、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对改善IBS症状有一定疗效。7、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改善IBS症状,适用于合并明显精神心理障碍及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8、中医药:目前治疗IBS证据较多的药物主要是痛泻药方和痛泻宁颗粒,可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的总体症状和腹痛症状,降低排便频率,减轻排便窘迫感和排便不尽感。综合上述,周女士有典型的腹痛伴大便习惯紊乱症状,时间也符合肠易激综合征混合型IBS-M的诊断标准,无明显报警症状,血清学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所以可以初步做出IBS-M的诊断。确诊后,经过系统用药,周女士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实,我们身边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会在情绪紧张、饮食不当时出现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等症状,这也给医生们提了个醒:一定要当心患者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有了这一印象,便能拓宽临床思路,综合评估,使患者得到更好更有效的治疗。医院内二科简介医院内二科成立于年05月13日创科至今,现下设四大专业组,分别为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及风湿免疫科。随着我院学科不断发展,在内二科科室主任赵香莲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目前我院内二科消化专业组逐渐发展成熟。该专业组在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急性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临床经验。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并熟练掌握胃肠镜检查、腹腔穿刺置管等常规操作。医院可完善胃肠镜、碳13及碳14呼气试验、胃功能检验等消化系统常规检查及检验,对于胃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活组织取材病检等技术也相对成熟,为广大患有消化系统急症和慢性疾病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洪青兰,医院内二科(消化内科)医师。中国共产党员,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学士学位,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毕医院,完成了为期3年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熟练掌握内科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自行主修消化内科,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各个病种诊疗指南,对消化内科疾病诊治有自己临床经验积累,并熟练掌握内科疾病常规技能操作(腰穿术、胸腹腔穿刺术等)。#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40(12):-.宋怡然,梁笑楠,李忱阳,等《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临床荟萃,,36(7):-.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教材,内科学,消化内科分册.(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洪青兰编辑:洪悦统筹:和芸伊汤艺伟初审:和芸伊终审:龙虹监制:王泽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