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5月发表于《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学》期刊的调查发现,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相比于疫情前的年,出现肠胃不适的患者增加了12.9%,其中包括消化不良、排便不顺、腹痛、胃灼热,或类似肠躁的症状(腹痛并伴随以下三种症状中的至少两种:与排便有关的疼痛、粪便频率出现变化、粪便形态/外观出现变化)。有研究机构指出,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作息,连饮食也受到影响。
疫情期肠胃不适的可能原因
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整体有11.9%的受访者自觉肠胃不适的情况变得更糟糕,如果本身已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躁症患者(慢性、反复发作,却找不出结构上病变或生化检查异常的肠胃症状),则有超过20%的人表示肠胃情况恶化。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统计,台湾每年因肠胃及消化困扰而就医的人数高达万人,其中约有半数患者属于功能性肠胃疾病。
多项国内外文献均指出,肠道的环境会影响大脑的健康,若摄入高油高糖饮食,会降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提升发炎反应,经由脑肠轴传递至大脑接收后启动免疫系统与神经抗压机制,进而造成焦虑、忧郁、容易感受到压力、学习力与记忆力下降等。
疫情之下,饮食习惯与生活形态可能会与以往有所不同,可能造成肠道菌丛和肠道环境的不稳定,导致胃肠道症状或让原先已控制稳定的症状恶化,也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甚至进入恶性循环,让胃肠症状更严重。
挑选蔬果三原则
疫情期间缺乏社交接触,可能遇到工作不稳定、担心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大众的饮食与生活作息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有鉴于此,应从建立良好肠道环境、促进肠脑健康循环,保护大脑免于发炎,从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及多吃有利于益生菌生长的食物做起。
通过对15-69岁人群的调查,发现蔬果摄入量与肠道顺畅力、心情愉悦力分数呈正相关。下表分数越高代表在肠胃顺畅、心情愉悦的表现越佳,每日摄入3份蔬菜与2份水果的受访者分数都明显高于摄入不足者。
此外,调查也发现,肠道顺畅力表现与心情愉悦力表现彼此有正向影响。肠道顺畅力表现越好,心情愉悦力也表现越好,反之亦然。这一点,印证了上面提到的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人蔬果普遍摄入不足,尤其配合防疫要求,待在家的时间明显变长,而外送平台多样化的饮食选择让生活增添新鲜感,因此,疫情期间,叫外卖的比例大幅增加。但一般外卖、外餐点几乎不太会提供水果。这里要特别提醒有肠胃不适状况的人,疫情期间除了避免高油高糖饮食,也要吃对水果。
挑选水果时可以掌握三原则:
1.益生质顾肠道,促进肠脑健康循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益生质,如芭乐(番石榴)、奇异果、番茄、柳橙、百香果、甜桃等。除了蔬果之外,未经过精加工的全谷杂粮类也含有益生质。益生质是肠道益生菌的营养来源,有助于维持菌丛多样化及生态平衡,进而“肠”保健康,利于调节情绪,也可以缓解便秘。
2.水果酵素助消化:水果酵素有助于蛋白质食物消化吸收,如凤梨、木瓜、富含奇异酵素的奇异果等,对于胃不好的人,可减少胃部刺激引发的不适。
3.低腹敏饮食远离肠躁:食物中特定类型碳水化合物FODMAPs(腹敏),可能是造成肠胃道敏感的关键,尤其是肠躁症患者摄入过多FODMAP时,易发生食物无法在小肠被完全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从而造成腹泻的问题,且经过肠道细菌发酵后产生的气体也会引起腹胀、腹痛。因此,建议挑选低腹敏水果,如木瓜、柑橘类、奇异果、柠檬、葡萄柚、草莓、番茄、百香果、火龙果、凤梨、香瓜、哈密瓜、蔓越莓、蓝莓、覆盆子、杨桃、榴莲、葡萄、香蕉(较生)等。
如果没有肠胃问题、又不常吃水果的人,建议优先选择营养密度(在相同热量下,食物所含各种营养素的种类与含量多少)高的水果,这样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价值,如奇异果、番茄、柑橘、草莓、凤梨、蓝莓、芭乐(番石榴)、木瓜等高CP值的水果。其中的植化素可降低身体的发炎反应、调节免疫力。此外,维生素C有助稳定情绪、提升好心情,因为它是制造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重要成分。
多吃蔬果延缓肠老化
台湾董氏基金会曾针对60岁以下人群进行过肠年龄调查,发现整体平均肠年龄比实际年龄高出11.3岁,其中大多是生活作息不正常、饮食习惯不佳造成的。而疫情间负面情绪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只会让肠道年龄有增无减。
中秋、国庆将至,因疫情可能无法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孤独感、疏离感加剧;疫情爆发后,营养保健品的需求明显增长,更多消费者会选择具有整肠效果的乳酸菌。避免高油高糖饮食,吃足富含益生质的食物,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及多样化,促进肠脑健康循环,才是真正的保健之道。如若肠胃不适,更应吃对蔬果,找回正能量、降低发炎反应。
——资料来源:台湾董氏基金会
大家都在买
管住嘴,迈开腿运动+饮食,瘦身更高效健康要一口一口吃出来直接戳下图选购健康食品▼▼▼▼点“阅读原文”进店选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