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质疑点:很多慢性病,常伴有失眠、焦虑的症状,有的是因为慢性病长期而不愈导致情志出现问题,有的是先因情绪不畅而导致发病,二者在辨证时是否均需要把郁证的表现考虑进去呢?
一、郁证和慢性病的关系
郁证和慢性病最容易并见,笔者在考察一些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的心理健康时,总会发现其情绪焦虑、敏感、抑郁,睡眠质量亦不佳,再仔细询问郁证和原发病出现的先后顺序。如果是先患了某种慢性病,在长期就医的过程中出现了郁证,那属于继发性郁证,原则上来说不需要对郁证进行考虑,只需要治疗原发病既可。而如果在慢性病发作之前就长期处在一个郁郁寡欢的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是因原发型郁证,这时候对于郁证的治疗就要提高到慢性病等同的地位,甚至有时候还要高于目前的慢性病主诉。
二、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的治法异同
笔者研究的方证辨证往往是以刻下证为抓手,换言之,不论这个郁证是怎么来的,常规情况下都要罗列进辩方证的范围内,但在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取舍,下面举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1)因郁致病先治郁
男,43岁,腹泻5年余,每日2-3次,便前便后皆有腹痛,所以对大便有恐惧感,腹胀,喜暖怕冷,头晕,胸闷,睡眠差,饮食少,疲乏无力,身体消瘦异常,纳呆,思想压力很大,一脸忧郁,舌淡苔白,脉弦细。
服用过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均无效。
考虑:虽然患者目前形体瘦弱,纳呆,腹泻,腹胀,倦怠乏力,脉细,怕冷,确实存在太阴少阴之证,但投温药无效。并且患者目前失眠、焦虑明显,那么可以将以前的服药经历看做是诊断性治疗,暗示此患者的腹泻主要是郁证造成的,所以不管腹泻了,直接治疗郁证。
处方: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
服药7剂后,觉腹泻好转,精神轻松,再坚持服用20剂,腹泻停止,大便日一次。
(2)因病致郁不管郁
男,45岁,腹泻1年余,饮食稍有不慎就肠鸣腹泻,精神倦怠,曾服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痛泻药方无效。
考虑患者目前有腹胀,和面色忧郁的表情,判定此乃因郁导致,所以投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
14剂后,症状变化不大,又增加了口干苦,失眠,尤其感觉到腹部怕冷,考虑胆热脾寒,投柴桂姜汤加附子。
5剂后依然无效。
仔细检查,发现右侧关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显,此乃附子脉!咽喉望诊亦见咽喉深处水液甚多,舌苔虽黄但舌质淡。再结合前几诊治疗,判断此乃因病致郁,所以不用治疗郁证。
根据重按至骨才显的脉象,敲定必用附子,虽然之前使用过附子理中汤,但应该是病重药轻,于是处下方:
附子30g(先下)党参20g白术20g干姜10g肉桂10g甘草10g
5剂后,腹泻虽然较前增加,但排气增多,腹胀大减,自觉很舒畅,此乃脾家实,腐秽当去之故也,再服前方10剂,大便成形,睡眠安好。
三、与病理因素的一些冲突
虽然前文讲到因病致郁并不需要治疗郁,只要治疗原发病就可以,但是有的人认为郁证形成后又会反过来影响气机运行,加重病情,所以常采用兼治的办法。
这一点在痰饮和瘀血的形成中也有体现,《中医基础学》上讲到,痰饮和瘀血等病理产物一旦形成之后,又会成为一种致病因素,所以无论痰饮和瘀血是怎么形成的,只要存在,就必须治疗。但是,翻看各个版本的教材,并没有把气郁也放进这个范畴。
笔者考虑,痰饮和瘀血可能是有形的产物,所以必须要进行干涉,而郁证的形成较为复杂,它在辨证中的地位既可以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也可以退居到幕后,所以在治疗上也有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
陈军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zhangfutong.com/yeft/1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