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中含有水谷精微,饮食入胃,经过脾气的运化升清,游溢精气上输于肺,再经肺气的转换,精微归入于身体,浊气则下输膀胱,最终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因此说,吃饭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保证。好好吃饭,不但可以让我们更健康,还可以帮助我们从疾病中早日解脱出来。为了更健康,我们应该吃什么?如何吃?本文从中医角度分析两个问题。
现代医学认为,身体是由各种成分构成了,要想健康就要维持人体各种成分的平衡与稳定,而吃饭则是为了获得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成分平衡了,自然会健康。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用机械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了,而且,从根本上忽视了生命的气化运动。由此也可推出一个观点:我们吃任何食物,只要有身体需要的成分就行了,而不必在意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比如,冰水与温水的成分都是H2O,对人体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冰水会导致腹泻腹痛呢?再如,辣椒与西瓜中都含维生素C,但一寒一热,一辛一甘,其对人体的影响必然是不同的。可惜的是现代营养学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中医对于饮食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中医把饮食与五脏相互联系起来。五脏与五味相通,且五谷、五畜、五果皆与五脏相通。
肝,在五味为酸,在五谷为麦,在五畜为鸡,在五果为李;心,在五味为苦,在五谷为黍,在五畜为羊,在五果为杏;脾,在五味为甘,在五谷为稷,在五畜为牛,在五果为枣;肺,在五味为辛,在五谷为谷,在五畜为马,在五果为桃;肾,在五味为咸,在五谷为豆,在五畜为猪,在五果为栗。
五味能养人,但过度也能伤人;五味能养生,过食也能致病。《内经》提出,要想维持健康,需饮食有节。如何有节呢?《内经》中早已明言:地有五味,曰酸苦甘辛咸。五味适量,能养五脏。酸养肝,苦养心,甘养脾,辛养肺,咸养肾。若五味偏重,则伤五脏。味过于酸,伤脾气;味过于咸,伤肾、伤骨、伤心气;味过于甘,伤肾气;味过于苦,伤脾、伤胃;味过于辛,伤肺、伤神气。
另外,在《内经》的《五脏生成》篇中也有一段关于过食五味而伤损健康的论述。咸伤血,过度食咸会引起血脉凝涩,且面部色泽也会因之而变化;苦伤皮,过度食苦会引起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辛伤筋,过度食辛会引起筋脉拘急,爪甲枯槁;酸伤肉,过度食酸会引起肌肉粗厚,口唇上翻;甘伤肾,过度食甘会引起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古贤还提出,季节不同,人体所需的五味也不同。春宜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咸,四时调以甘。四季调五味的原则首创于《周礼》,发展于《内经》。
饮食如同中药一样,其中有寒热温凉四气,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四气五味亦与阴阳相关。阴阳二气在生命中化为水火与气味,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在自然之中,火升而水降;在人体之中,气升而味降。具体来说,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临床上可以利用辛甘之味以升阳祛寒,利用酸苦之味以降浊而泻实。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这是中华先祖对气与味的认识与应用,并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中,会吃不但能让人体更健康,而且,还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没有人想生病,每个人都想永远健康。是否生病自己说了不算,但饮食却是自己说了算的。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先要管好自己的嘴,从饮食上调理,这是保证自己健康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当前的不少大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痛风、中风、心脏病等等,非常多见,之所以会患上这样的疾病,其中或多或少都与饮食相关。若能饮食有节,我相信,这些常见的疾病必然会大大地减少。而此篇文章从头至尾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饮食关乎健康,健康源自饮食有节,这两条观点希望能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若每个人都能吃的健康,再有乐观开朗的心态,配合健康的起居及生活习惯,我相信,我们都能永远健康,即使生病了也能顺利康复。
要想不生病,首重治神,一定要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心理,保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另外,就是正确地饮食。我认为,精神与饮食是关乎我们健康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若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并认真实施起来,这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非常有意义。
一、饮食与养生
一则多吃粗粮,因为粗粮含有植物的完整信息,比如种子就包含有一年四季的五行属性,有益于人体阴阳五行平衡。若只吃精面粉,则种皮所包含的五行属性即缺失。另外,精制食品中要加入许多调味、调色、成形等添加剂,这些东西不属于食物本身所有,亦无益于人体健康。粗茶淡饭,最助养生。
二则吃饭七八分饱最好,这样可以让胃脾充分发挥其受盛、运化之功,饮食水谷易于变成精微而濡养全身。若过饮过食,则胃气需过度消耗,脾气需过度运化,久则脾胃皆损,气血生化反而不足。我见不少小儿或肥胖,或过瘦,多是过度饮食,中焦脾胃受损,或阳虚而痰湿泛滥,或气弱而生化不足。
三则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特别是冰湛淋、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半生不熟的肉类、凉水、寒性水果等。人的生命活力是需要适宜的温度的,我们的正常体温即是人体阳气所化。阳气源自食物,经过脾胃运化而生成。若吃寒凉生冷,则人体要过度消耗宝贵的阳气,久之阳气渐弱,而健康渐损。
四则不吃野生动物。数千年来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一些动物的肉,如牛猪羊鸡鱼等,机体可以熟练地消化这些食物,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若突然吃进从未见过的肉类,则机体会过度消耗阳气去运化这些食物,如此会伤损人体阳气。况且这些肉类可能含有对健康不利的信息,能不吃最好。
五则不可滥吃保健品。保健品多属药物,有其阴阳五行的偏性,若不能根据身体的需要服用,则可能导致阴阳不平衡,反而影响健康。况且,保健品以市场赢利为目的,其价值与价格并不对等。
六则不可滥服各种补品。中国人习惯于看望病人时送些补品,若不属虚损证而滥用补品,则会越补病越重。
七则远离转基因食品。人类所吃的任何食物都必需是有生命活性的。比如我们吃的五谷都是植物的种子,这些食物中都含有生育繁殖后代的能力,种在土里会长出新的生命来。而转基因的种子虽然也得四季五行之气而生,其内却不含可以繁育后代的生命活性,是死的东西。人类是不吃绝育的食物的。
八则饮食应时最助养生。辰时气血流入胃经,此时吃温暖的早餐可以促进中焦气血的升发,有利于整天都有好的精神气力。未时气血流入小肠经,此时吃一顿丰盛的午餐可以让小肠充分吸收食物中所蕴含的精微,有利于保持气血健旺充足。晚上阳气开始收敛,阴长而阳弱,睡前吃些粗茶淡饭即可。
人生于天地之间,得天地阴阳二气而成形,然后五行齐全,始有生长壮老的人生过程。因此,人生必兼得五行才能健康。就饮食为说,要吃各种颜色的食物。五色各有其五行属性。比如谷类、蔬菜、水果各有不同颜色,每种颜色都暗合五行,对人身有各自的独特益处,所以我们不能只吃一种颜色的食物,而应该杂食。
另外,俗语说: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用一份温暖热乎的早餐叫醒您的精气神采,以开启一天的生活;用一份精制美味的午餐保持您的阴阳气血,以旺盛下午的活力;用一份简单清淡的晚餐帮助降浊排滞,以促进晚上的阳气收藏。因此,善养生者,让生活规律些,健康多一分;吃饭不过饱,日子更长久。
黑木耳性属阴,则必然碍阳。因此,凡阳气不足诸症,如畏寒肢冷、面肿虚浮、夜尿频繁、内踝肿胀或全身浮肿者,如此之类,皆当忌食黑木耳,防其伤阳而加重病情。临床用附子者,亦当忌之。凡食物皆有五行属性,非阴即阳,临证之时,医者常需交待饮食禁忌,即在于此。不当食而食之,于疾病康复并无好处。
小麦得秋气而发芽,得冬气而阳藏,得春气而阳升,得夏气而阳旺结粒。此与其他作物不同。能过冬者,其性多温。唯其性温,方能抵寒而过冬。因此,小麦其性偏温,其皮色微黄,得土气;其面色白,得金气;其耐冬而得水气;其因春而长得木气,因夏而结粒又得火气。是五行皆备,食之最有助于养生。
早餐对于健康非常要紧。早晨木气升发,人气亦升发。而升发之本源于中焦脾胃。晨起吃些温热食物,使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化生有源而能肝血左升,心火得养。因此早餐后人气健旺,精神充足,工作学习自然有精力,有干劲。若不吃早餐,则气血化源不足,木火升发无根,学习、工作则易累易疲,精力亦差。
早餐不可不吃。年轻人往往不重视早餐,甚至长年不吃早餐,岂不知这是自损健康,等同慢性自杀。久久不吃早餐,初则中焦化源不足而四肢失养、气血失运,渐则肝血左升无根,木气郁滞而疏泄失司,痰浊水湿不能运化,其病在肝胆,且木不生火则君火不明,心神失养,精力衰退。年轻尚可支持,高年必健康不支。
当前不少年轻人长得如豆芽一样:身体细瘦而虚弱、稍吹风淋雨即生病、不耐体力劳动、稍动则汗出、男生甚至拉不起一个引体向上,如此等等。从中医来看,中焦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若中焦太虚,则不能充分运化饮食的精微,如此则得地气亦少。脾弱则四肢无力,肌肉瘦弱。故需多得地气方好。
善养生者,必省房事以养其肾,减思虑以养其心,戒忿怒以养其肝,节饮食以养其脾胃,避风寒以养其肺。五脏得养,真气得从,而此身可长存于世间。但我辈俗子,不免于酒色财气,此实伤生之四毒。嗜欲于此,寿命必难久长。羡慕有善养生者,心胸舒畅,不与物转,恬淡怡然,养得一身浩然正气,养生之道尽矣。
我们养生要重视营养的摄入,但又不是绝对的。饮食营养固然可以让我们的机体更健康,但若能舒畅情志,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调节起居,节制饮食,按四时规律以养生,其意义远大于单纯地饮食营养。我坚持认为:饮食更重要的是其寒热温凉四性与酸苦甘辛咸五味,而营养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五行调味钙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生姜辛温而升散,其性动阳,若久食生姜恐有升阳耗气之弊。但红糖甘温而养血,其性入阴,与生姜配合应用,既可避免生姜之弊,又借生姜辛散之力以运化其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之功。严格来说,任何食物都有偏性,都不能久食,因此,我们饮食要有温有凉,有酸有甘,使四气五味调和,这样才能五脏六腑平衡。
肺于五行属金,性燥而喜清肃。故养肺之法,需戒燥而滋以清润。辛辣香燥能动火灼津,最伤肺气,需注意少食。且饮食入胃,经脾气散精,精微即上归于肺,此即土能生金之理。故补肺之法,在于健运中焦脾胃。诊断肺气是盛是衰可观察两手大鱼际,若多见青筋或肌肉萎弱无华,或大指细弱,即是土不生金而肺虚。
健康的身体需做到:一则平衡饮食。五味皆可食,但少吃辛辣、煎炸、油腻以及寒凉类食物;二则适当运动。春夏时节晴朗天气,阳气外浮,最适合于户外运动。运动生阳,但若过度,反会耗阳;三则调畅情志。开心最好,远离怨恨恼怒烦悲恐惊忧等不良情绪;四则自我养生保健。比如晨服五行调味钙姜糖水,睡前热水泡脚等。
当今疾病种类越来越多,患病人群越来越多,我们的健康该由谁作主?有人认为:营养学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通过调理饮食营养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效果,但却是基于形而下的理论,而未触及生命的气化层次;中医认为:健康的身体不但源自节饮食,还需调起居,畅心情,而且治病不能只顾形体,还需考虑气化。
陈希夷《心相篇》有言:“如何暴疾而殁?色欲空虚;如何毒疮而终?肥甘凝腻。”此语对于养生甚有启发。房事过度则肾虚,精损则肾根空,稍感外寒即易轰然倒地。故养生首在节房事,中年之后阴精自半,尤需注意。糖尿病之所以多发,过在嗜食肥甘厚腻,致热毒内滞,郁而成疮。若能清淡饮食,其疮何由而发?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身体不完全是机体解剖学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没有病痛的感觉,且身心愉悦。因此,治病需以保守治疗为主,平时重视调理呼吸、饮食、情绪,这是养生的关键。若把手术作为治病的首选,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的方法。医学发展的方向是全民更健康,绝不是病种越来越多,医院却越来越高大上。
我们呼吸的是天气,吃进去的是地气。若不呼吸就憋闷,数分钟就会死亡;若不吃饭就没有力气,人也会逐渐消瘦。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我们离不开天气(呼吸),也离不开地气(饮食)。得天气让我们神清气爽;得地气使我们气血健旺。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考虑平衡阴阳,而阴阳其源即在吸纳天地之气。
我们的身体来源于天地,生命是天地给我们的恩赐。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为我们提供空气、饮食、活动空间。一方面我们要健康长寿,应该学会适应天地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感恩,既感恩天地,也感恩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所有人、物。感恩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健康,让我们更快乐,也让我们更自由。
我们生存在大地上,大地有如母亲,为我们提供饮食,让我们的生命可以继续。从中医来看,大地为我们提供地气,地气通于脾胃中焦,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我们必需吃饭喝水才能生存,脾胃即是运化食物获得地气的器官。因此,养好脾胃,多得地气,有利于更健康。关于如何得地气,我曾在以前的微博里反复谈及。
味由舌所感,心开窍于舌,故心主味。又五味酸苦甘辛咸各与五脏相关,是味通于五脏。古人讲“味道”,饮食入口,能解饥渴,但常人却不知味中亦有道;又有“滋味”,滋以养之、润之、濡之,味自饮食来,能长养健康。推之,又有趣味、品味、体味、性味、韵味、意味等,是味中有道,大堪玩味,且寻味无穷。
我们每天工作学习,需要不断饮食,以补充气血;而人身气血,全赖气化而来。因此说,阳能化气,把饮食化成精微,既可充填形体,又能化生气血。若阳虚或阳郁而不能气化,则饮食进胃却不能转化为精微,人会逐渐消瘦,且觉无力。不少大病及肿瘤晚期出现消瘦乏力,皆与阳不气化相关。治法总需养阳扶阳通阳。
年轻人要不要养生?我的观点是年轻人一定要重视养生,千万别自恃年轻而肆意折腾自己的健康。慢性大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长期饮食、生活、情绪等失调而慢慢产生的,年轻时若忽视养生,万一留下了将来生病的种子,实在不值得。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很多人都是在透支正气,等年纪大了,可是要加倍还利息的。
不少球迷又想看球,又怕熬夜影响健康,怎么办?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只能尽量调理一下因熬夜而损伤的气血了。气血源自脾胃中焦,因此养气血需改善饮食,需忌煎炸、烧烤、油腻及生冷食物。中阳温暖才能运化水谷,因此,看球时切不可过饮冰冷的啤酒。再者,晨服五行调味钙姜糖水加大枣既可升发阳气,又可补益气血。
生活在大城市并不利于养生长寿。不提环境与噪音污染,也不论工作压力,只从中医来分析:城市大部分地面被水泥及柏油封闭了,天与地之间的阳气活动被阻隔,人居其间,难得地气;居住在高楼之上,远离地面,得地气少而得天气多,阴阳不调和;城市多是反季节饮食,若常食易打乱人体的四时阴阳升降平衡。
饮食养生的几个原则:不食非本季、非本地食物。不吃深加工食品。不食转基因食品。不吃添加防腐剂以及各种添加剂的食品。不吃过辣、过咸、过烫食品。不食烧烤肉类。不食打过农药以及催熟剂之类的蔬菜水果。不喝牛奶。能做到以上几条,长寿自然有了基础。再佐以情志养生、运动养生,则百年之寿可期矣。
二、饮食与疾病
人为什么会生病?《内经》认为: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张仲景从伤寒立论,认为疾病源自经络受邪、壅塞不通以及外伤所致。当前各种慢性病症多发,或由饮食起居,或由环境污染,或由七情过极。总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我的体会:调理慢性病症,需把握“和缓”之道。慢性病症往往缘自久年的错误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以及负面情绪等。病来如山倒,但病去如抽丝,因此,勿贪急功,勿求速效。临证处方用药需如良相治政,从容淡定,神机默运,药后或短时间内无功可见,无效可言,但坚持良久,却能改善体质,自三阴转出三阳。
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在医者固然需要精勤不倦以提高医术,在患者亦需努力。大病之所以生,多由于错误的饮食、起居、行为习惯及心存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导致阴阳脏腑失衡,经络气血不和。要想大病康复,在接受正确治疗的同时,患者亦需配合养生。医患共同努力,患者能早日康复,医者亦觉开心。
有人生了大病,他不从自己的饮食、起居、情绪等因素分析生病的原因,却埋怨老天爷对其不公平。他们认为:错的都是别人,自己很无辜。若存有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康复。治大病重病先需调理情绪,从长期的怨恨恼怒烦五毒中解脱出来,否则,致病因素不能消除,即使有良医能施回天之术,终难从根本上治愈。
生命是运动着的,我们的身体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饮食,也会代谢出“垃圾”,需排出体外。若身体阳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减弱,则排浊功能会减退,结果就是垃圾蓄积在了体内。若一段时间之后身体阳气恢复或脏腑功能正常了,则会把以前蓄积的垃圾统统排出体外。——肿瘤的发生与治疗也正是此理。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由此可以悟出治失眠的思路,一则饮食节制,使胃气顺畅,胃气以降为顺,胃降则有助于阳气下敛,故睡前不可过饱,否则胃气胀满,肯定无法入眠;二则调和胃腑,使浊气下降,则清阳上升,阴阳自然平衡,需吃些有助于降胃排浊的食物,如白萝卜、生山楂、陈皮等,使胃气畅而不滞。
凡感冒、咳嗽、鼻炎等病一定要忌寒凉饮食。风寒邪气郁于肺窍,导致肺失宣降,治疗的关键在于温通阳气以祛邪。寒凉饮食会伤阳:一则中焦属土,肺属金,中焦土弱则不能生金;二则阳虚而无力祛邪;三则寒凉会引邪滞塞体内而为患。有的人平时不吃凉性水果,一吃就会感冒,或咳嗽,或鼻炎,其道理即在于此。
有人问:日本人吃生冷的生鱼片,为什么不生病?我强调东方人当重视养阳气的升发,因此饮食当以温为主,尽量少吃寒凉性食物。有人喜欢吃螃蟹、生鱼片等寒凉食物,建议同时吃些温热的食物以中和其寒性。比如,可吃些大蒜、芥末、苏叶、辣椒、生姜、大葱等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使饮食的寒热属性平衡起来。
螃蟹性寒,食多易伤损中焦阳气,导致冷痢、腹痛、腹泻诸疾,而边吃螃蟹边饮以烈酒的人则往往无所不适。酒性热,能通阳,亦足以化去螃蟹的寒气。推之,凡饮食寒性食物的同时最好能吃或喝点温热的东西,则热能化寒,终归于平衡,不会伤损中阳。比如,吃生鱼片则配以芥茉或苏叶;吃海鲜则配以大蒜等等。
一女病人昨天贪吃海蛤,又吃香蕉,又于做美容时吹冷空调,之后出现腹泻腹痛,一天泻下十余次,伴恶心、打嗝,自用热水袋烫腹部才觉舒服,现仍腹痛腹泻,精神不振。急针脐上下左右各半一寸四穴、足三里、陷谷、中脘、下脘,针入痛减,留针一小时许而诸痛自去。嘱戒生冷饮食,可吃大蒜、芥末等以温中焦。
逢中秋,吃月饼,赏明月,家人聚会,其乐融融。但年高体弱及久病患者却不宜多食月饼。月饼属粘滑油腻性食物,很容易碍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平时清淡饮食可以养脾胃、助运化,则生生不息,健康可保。脾胃虚弱之人一旦被饮食所碍滞,则生化乏源,病情易致缠绵。
有的女孩子面上长痘痘,平时倒也不发作,但每逢月经一来则加重,更伴见多梦、烦躁、易怒诸症。仲景早有分析:月经时属“血弱气尽”,正气虚于内,则火气易于上浮为患。其本在冲任失调,标在血热瘀滞。临床上我多用小柴胡汤合养血活血清热安神诸药,效果令人满意。另外,还需避免滥用化妆品,清淡饮食。
痘痘患者。从中医来看,痘痘属火气内伏,郁于皮下,可发而散之;且皮肤病多属风证,治风需治血;痘痘虽然是皮肤病,其病机却是脏腑气血的失调,因此见皮休治皮。综合以上结论,治痘痘需开表、刺血,并调和脏腑,我以针刺配合刺血拔罐为主,自觉疗效满意。病人亦需调节饮食,并注意休息。
皮肤病的忌口与生活调理非常要紧,皮肤病一般都要忌生冷寒凉饮食,并避免受风受寒,否则,寒气或内攻或外袭,则营卫失调,毛孔闭塞,邪无以出而致病情缠绵。由此,治疗皮肤病要调和营卫,开表祛邪,把风邪、水湿、热毒等郁滞的邪气排出去。仲景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阳和汤、麻桂各半汤等都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鼻头或鼻周长痘,此属胃火,注意生活调理,不治亦可痊愈:一则不可盲目挤压;二则可饮普洱茶、绿茶清降胃火;三则可食绿豆、丝瓜、苦瓜等清热降火食物;四则忌食煎炸、烧烤、油腻、辣椒等物,清淡饮食最好;五则安定心神,少思虑,去忧愁,减烦恼,勿动火。不得已亦可消毒后点刺出血,以祛火毒。
中风病人一定要重视大便是否通畅。按中医理论,饮食中的精微被脾运化后,浊气自肠而排出。若便秘,则浊毒内郁,上攻于脑,影响神明,为患极烈。中风患者肾本虚于上,高风飘摇于上,若阳明不降,浊毒上攻,最易导致病情缠绵难愈。若已经有中风后遗症,平时可用莱菔子15克,煎水代茶饮,有清降阳明之功。
预防中风再次复发的方法:一则重视养生,特别是精神要平和,饮食要清淡,要顺应四季变化而生活。二则,避风,既要避外风,又要避内风,不要过食鸡翅膀等动风之物。三则,劳逸结合,减少性生活。中风后不可再贪财纵色,思劳费神,过食辛辣油腻。四则,适当服中药,并配合针灸,以平衡阴阳、健旺气血。
八十年代以前,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富贵病,并不常见。但随着经济发展,吃得饱了,病却也多了。尤其是高血糖、高血脂、中风、高血压、肿瘤等大病越来越普遍。我们重视养生,首先要从调节饮食开始。不要总想着把所有的食物都塞进嘴里,有时饿着反而比过饱好。特别是晚上适当少吃点,可以让自己更健康。
不少人未至老年即出现黄褐斑,或在手背,或在面颊,或在周身皮下。一般来说,黄褐斑多见于便秘之人,饮食浊毒不能及时排出,反被吸收,郁于皮下,即成诸斑。再者,肝主疏泄,平时肝气郁结之人往往疏泄不足,浊毒不得疏泄,亦易聚而成斑。故要治斑,只此两条:通大便,畅心情。医患一起努力,才能取效。
有某人平时恣食肥甘,贪饮美酒,而年已不惑,腰圆肚肥。体检见脂肪肝、高血脂、高胆固醇。我诊其脉,告知此属湿热内滞,脾失清运。初则或无所不适,久而中焦渐损,湿热即成干戈,创伐脾胃,攻撑上下,大病由此而生。嘱其当调饮食、省滋味、多清淡。彼尤沉迷不悟,自认为无所禁忌。世之愚者,莫过于此!
一女病人患慢性肠炎20年,反复腹痛泻,其脉沉软无力,舌淡白大,伴齿印。此为中焦虚寒证。针脐上下左右各半寸四穴、中脘、足三里、太白以健运中焦,并培补元气。两年来断续治疗六次,其间曾艾灸太白、足三里一次。之后诸症尽去,未再出现腹痛腹泻。嘱病人需调理饮食,不可过食寒凉,阳虚体质渐可改善。
现代研究发现:便秘容易引起肠癌。嗜肉食且有便秘的人,肠癌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西医认为便秘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的接触时间增加,故易发肠癌。按中医理论,食入于胃,脾气运化,精微四布脏腑,浊毒下走大肠。大肠属金,其气降则排便。若大肠不能及时排出饮食中的糟粕,则毒气内返,熏灼五脏六腑。
心脏病不能光是依赖吃药,需注意以下几点:运动:要认识到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开始减弱,因此不要做过强过大运动,也不能骤然加大运动量。饮食:不吃动物内脏及寒冷性食物,包括生冷、生鱼片、螃蟹、瓜果、凉水。戒酒,烟。情绪:不能暴怒、暴喜及过度忧虑,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心情平和。
心脏病注意:早餐:清淡饮食,可喝五行调味钙生姜红糖水。不能不吃早餐。压力:减缓工作生活压力,不要过于承担事情。睡眠:不能熬夜,11点睡觉,睡前不能看太过刺激精彩的电影电视。不看恐怖片,可看生活、开心、让人快乐的电视节目。不玩惊险刺激的游戏。按摩:内关、膻中、渊腋穴,心区不适时可多按。
疾病既源自外邪侵袭及饮食内伤,亦与七情过极相关。七情需自我调理,但若身处一个人情冷漠、彼此提防的社会,经常遇到恶语及欺骗,七情如何能安?若彼此之间多一些友善、微笑,既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更加健康,何乐而不为?再者,若人人放下贪嗔痴慢疑,多些温良恭俭让,我们还会有这么多疾病吗?
临床上我发现肿瘤的病人越来越多,分析其原因,饮食不安全是导致肿瘤的第一位原因,再者是空气污染以及肝气郁结。目前的所有深加工食品都含有添加剂,对健康危害巨大。我梦想着,将来能有一小块土地,自己种菜吃远离污染,开心生活,只吃绿色食品,让自己以及全家都健康,永远不生肿瘤。
基于北京肿瘤高发,医院提出“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癌症防治理念。我认为这非常可笑,此三早根本就不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倒是应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zhangfutong.com/yeft/6423.html